养殖鱼塘怎么用药最好

在养殖鱼塘时,合理使用药物是确保鱼类健康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。以下是一些用药的最佳实践:

科学选用渔药

漂白粉和强氯精:在酸性水体下效果较好,碱性水体中效果差。

溴氯海因:不受水体肥瘦和pH值影响。

苯扎溴铵:在酸性水体中使用效果较好,戊二醛在pH7.5-8.6碱性水质中使用效果较好。

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:在pH偏碱性水体中使用效果更好,阿维菌素对光线敏感,对鱼类毒性较大。

溴氰菊酯:在水体偏酸性时杀虫效果较好,肥水下需加大用药量。

硫酸铜:水温16-30℃时,水温每升高10℃,毒性提高2倍,水温60℃以上溶解可使其失效。

马拉硫磷:在水温低时可以使用,菊酯类渔药一般水温在25℃以下慎用或禁用。

常用渔药增效配伍方案

硫酸铜+硫酸亚铁:可增强抗菌效果。

敌百虫+面碱、敌百虫+硫酸亚铁:可增强杀虫效果。

阿维菌素、伊维菌素+菊酯类药物:可增强杀虫效果。

马拉硫磷+溴氰菊酯:在高温时使用效果较好。

常见渔药使用方法

全池泼洒法:根据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情况,对症选择防控药物,全池均匀泼洒。注意事项包括选择晴朗天气进行,同时开动增氧机,观察用药后养殖动物是否有不良反应。

挂袋法:将药物装在特制的布袋或纱袋内,悬挂在鱼类经常活动的区域,如池塘的食场附近、进水口处等位置。这种方法可减少用药量,减少鱼类药害,且不会污染池塘水体。

药浴法:将鱼类放在配制好的消毒药液中浸浴5~10分钟,如食盐溶液、高锰酸钾溶液等,以灭杀鱼类体外带来的各种病菌和寄生虫。

注意事项

准确诊断鱼病:对症用药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基本条件之一。

准确测量水体:计算出准确的用药量,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。

了解鱼类敏感性:不同鱼类对不同药物敏感性不同,用药前需了解这些信息以避免药害。

药物联合作用: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时,可能会出现拮抗或协同作用,需注意药物之间的联合作用。

均匀泼洒:确保药物在整个水体环境中分散开来,使鱼类在生活的水域内接触到药物。

定期更换药物: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,需定期更换药物品种。

安全操作:在泼洒药物时,注意个人安全,从上风处开始逐渐向下风处泼洒。

通过以上方法,可以科学、合理地使用渔药,有效预防和治疗鱼塘中的疾病,保障养殖效益。
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,内容摘自(百度百科,百度知道,头条百科,中国民法典,刑法,牛津词典,新华词典,汉语词典,国家院校,科普平台)等数据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!

为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