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泰国笋壳鱼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:
养殖池塘准备
池塘面积以3亩为宜,通常不大于8亩,水深1.5米,淤泥少,水源良好。
塘底要布设人工鱼巢,可采用直径11厘米、长35厘米的塑料管,用两根2米木条将9个塑料管扎成排,视养殖密度每亩约80排。人工鱼巢管要离开塘底20厘米,用桩架固定,并稍倾斜,避免管内积聚泥土、鱼粪。
清塘消毒,除去杂鱼类,水面可适当放养些水仙或浮萍遮光。
培育饵料生物
当池塘水温在22℃以上时,容易培育生物饵料。可投放鱼苗。
池塘水深1米,用塑料布分隔出1/3的水面,根据塘底的肥力,施放250-500公斤经发酵的粪肥或机制有机肥,施肥同时用浓度为5g/m³的强氯精消毒水体。
经5天培养出大量水蚤等浮游生物后,可投放苗种。如果全池塘的生物饵料充足,青虾资源丰富可不用分隔方式。
鱼苗运输及培育
笋壳鱼苗种体表鳞片的特殊性,规格3厘米以上的苗种在运输过程中易擦伤,放养前消毒处理不当,会降低成活率。因此选购经消毒包装,规格为2-2.5厘米的苗种为宜。
苗种集中在1/3的水面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育。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,1周鱼苗即可长至3厘米,1个月可达4-5厘米,这时可以撤去分隔池塘的塑料布,让鱼种进入大塘进行第二阶段培育。
在此之前,在池塘另外2/3的水面放养培育活饵料。活饵料最好是放养体型小、繁殖力较强的鳉鱼类(如:大肚鱼),每亩不少于1万尾。
投饵
泰国笋壳鱼为肉食性鱼类,幼苗期摄食轮虫、枝角类;长至2厘米以后开始捕食鱼虾幼苗、小昆虫。
在人工养殖投放鱼种前塘水应培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,并适当投放些鱼花,给鱼种以充足的饵料,防止因饵料不足而互相残食。
每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3%,分早、晚两餐,泰国笋壳鱼夜间活动频繁,故投喂量早上占1/3、晚上占2/3。
以冰鲜小杂鱼作饲料时,鱼种阶段要打成鱼浆泼洒在水中。鱼种进入大塘养殖,鱼浆要适量的面粉和鳗料拌合成团;进入养殖中、后期则可切成粒、块状。投喂需要设固定食台,食台可用竹片和1米×1米的正方形网布做成,分置在四周的塘底,定期提出水面检查,观察鱼的食量和鱼体健康状况、生长速度和酌情增、减饲料,以及清理残饵。
疾病防治
泰国笋壳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得一些疾病,如细菌性疾病、真菌感染等。需要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,使用合适的药物和消毒工具。
越冬管理
泰国笋壳鱼在冬春季节长速缓慢,进入夏秋高温天气长速较快。
需要有越冬设备,可采用塑料大棚越冬养殖,也可利用各地养殖甲鱼的温室内水泥池养殖。
越冬水温要求在15℃以上,在广东地区采用罗氏沼虾越冬的塑料布大棚较为安全、经济。越冬期要减少投饵和加强水质管理,可使用有益菌降低水中的氨氮。
通过以上步骤,可以有效地养殖泰国笋壳鱼,提高成活率和产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