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蚯蚓确实存在一定的死亡率,主要原因包括:
养殖密度过大:
蚯蚓养殖对密度有较高要求,如果养殖密度太小则不划算,而密度过大则容易发病且管理困难。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养蚯蚓四斤到五斤左右,约一万条左右,最多不要超过一万条,否则容易造成蚯蚓减重、生殖力下降和死亡率高等问题。
酸碱度不适宜:
蚯蚓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长,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中都会出现问题。强酸或强碱性土壤对蚯蚓的生长不利,微酸或微碱性土壤中蚯蚓可以正常生长,但在中性土壤中的繁殖能力更强。
通风不良:
蚯蚓需要依靠土壤中的氧气生存,土壤通透性差会导致蚯蚓缺氧,表现为暗褐色、爬行速度缓慢,最终死亡。养殖过程中应适当松土以提高土壤通透性,避免使用锄头伤害蚯蚓。
光照过强:
蚯蚓对光照敏感,需要避免强烈直射光。光照强度过大会导致蚯蚓死亡。
温度不适宜:
蚯蚓最适宜的生长气温在18-25℃,活动温度为5-30℃,0℃以下会致死,0-5℃进入休眠期,超过30℃停止生长,超过40℃同样可以致死。因此,养殖蚯蚓需要严格控制温度。
猪粪养殖问题:
猪粪中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和较多的病菌、寄生虫,这些因素容易引起蚯蚓大量死亡。
运输过程中死亡:
蚯蚓种苗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死亡,因此在接收货物时需要进行检查,避免使用死亡种苗。
疾病和寄生虫:
病菌和寄生虫可能感染蚯蚓,导致生病甚至死亡。体型过大的蚯蚓可能是老化的个体,繁殖能力下降,活力不足。受伤或颜色暗淡的蚯蚓健康状况不佳,容易感染细菌并引发大面积死亡。
综上所述,养殖蚯蚓需要注意控制养殖密度、调节酸碱度、保证通风和光照适宜、控制温度、选择健康的种苗以及注意疾病和寄生虫的防治。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,可以有效降低蚯蚓的死亡率,提高养殖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