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陶瓷的成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干压成型
也称为模压成型,是最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。

将经过造粒、流动性好的粉料装入金属模腔内,通过压头施加压力,使粉体颗粒重排变形并被压实,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陶瓷素坯。
优点:工艺简单,操作方便,周期短,效率高,便于实行自动化生产;坯体密度大,尺寸精确,收缩小,机械强度高,电性能好。
缺点:对大型坯体生产有困难,模具磨损大,加工复杂,成本高;加压只能上下加压,压力分布不均匀,致密度不均匀,收缩不均匀,可能产生开裂、分层等现象。
应用:特别适宜于各种截面厚度较小的陶瓷制品制备,如陶瓷密封环、阀门用陶瓷阀芯、陶瓷衬板、陶瓷内衬等。
流延成型
也称为刮刀成型。
将陶瓷粉料与大量的有机粘结剂、增塑剂、分散剂等充分混合,得到可以流动的粘稠浆料,然后通过流延机的料斗和刮刀控制厚度,经加料嘴向传送带流出,烘干后得到膜坯。
优点:适合生产尺寸较大、形状复杂的陶瓷制品,如透明陶瓷等。
缺点:工艺较复杂,成本较高。
等静压成型
在传统干压成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成型方法。
将粉体装入橡胶袋,置于钢模内,从各个方向对粉体施加压力使之成型,能够均匀地对粉体施加压力,克服干压成型过程中压力不均匀的缺点。
分类:干袋法、湿袋法和均衡压制法。
优点:可以获得均匀致密的坯体,烧结收缩较小且各个方向均匀收缩。
缺点:设备较为复杂、昂贵,生产效率不高,只适合生产特殊要求的材料。
注浆成型
将粉末分散于溶剂中,注入具有吸水率的石膏模型内,使之在模型内固化而形成一定厚度的坯体。

包括排浆浇注和固定浇注法两种。
关键在于泥浆的制备,要求泥浆具有低黏度、高浓度且稳定性好。
优点:适合生产大尺寸、外形复杂的部件,成本较低。
缺点:模具磨损较大,生产效率不高。
热压铸成型
在较高温度下(60~100℃)使陶瓷粉体与粘结剂(如石蜡)混合,获得热压铸用的料浆,浆料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注入金属模具,保压冷却,脱模得到蜡坯,蜡坯在惰性粉料保护下脱蜡后得到素坯,再经高温烧结成瓷。
优点:生坯尺寸精确,内部结构均匀,模具磨损较小,生产效率高。
缺点:只适合某些特定原料和制品。
手工成型
包括捏塑成型、泥条成型和泥板成型等。
是最古老的陶瓷成型方法之一,适合制作大型器物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作品。
优点:操作简单,造型表现力强的技法。
缺点:生产效率低,劳动强度大。
拉坯成型
通过辘轳等工具将泥料拉成所需形状的坯体。
适用于制作各种陶瓷器皿和雕塑。
优点:技术成熟,产品质量高。
缺点:需要较高技能和经验。

模具成型
包括干压成型、注浆成型、热压铸成型等,利用模具来制造陶瓷制品。
优点:产品尺寸精确,形状一致性好。
缺点:模具制造成本高,生产效率受模具限制。
这些成型方法各有优缺点,适用于不同的陶瓷制品和生产需求。在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时,需要综合考虑制品的尺寸、形状、性能要求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。

